為什么對高收入人群的稅收監管越來越嚴?

近日,稅務咨詢資深專家韋芳做客搜狐《AI十二談》節目,探討大數據稅務稽查話題。她援引福利·富蘭克林的話說,個人所得稅的繳納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她表示,未來個稅繳費結構將向高收入人群推廣。
對于微型企業、夫妻店鋪等群體,如何納稅。魏芳說,這些人的收入將按照生產經營所得稅稅目申報個稅。“它的稅率是累進的,從5%的累進稅率到35%。”她特別指出,年末全面申報只集中在勞動相關收入,生產經營收入不在綜合申報范圍內。“一些網紅逃稅案件可能與這一類別有關.”
據韋芳介紹,稅務部門認為偷稅行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隱瞞收入,即有未向稅務機關申報的收入,二是虛構業務改變收入性質。
“虛構的轉業收入性質本身可能涉及稅務籌劃,以薇婭事件為例,根據杭州市稅檢局公開披露的信息,認定虛構的轉業收入性質為虛構的轉業收入,似乎不認同她的收入是一種生產經營所得.”
12月30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第41號公告,明確限制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不能按審批征收,所有稅款要按照審計方式繳納。
韋芳說,大數據的一個典型特點是完整的分析,對所有納稅人都進行分析,但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重點。虛開發票、出口退稅騙稅、濫用稅收優惠等行為一直是重點打擊對象。
根據公開披露的信息,韋芳判斷,有兩個領域將是關注的重點。第一個是數字經濟,包括電商等行業。第二類是高收入人群,包括大網紅。
技術也使公司和個人的納稅變得更容易。
韋芳說,一些稅務機關會根據大數據的定位直接拿到一些企業,為其提供更好的納稅服務和納稅指導。稅務部門已經構建了很多基于大數據的風險評估模型,根據行業和特殊項目有相應的風險評估模型,并且正在不斷優化風險評估模型。這些模式推向納稅人,可以有效降低經營風險。
韋芳最后強調,稅務機關在科學精準執法的基礎上,不擾民無風險,納稅人能感受到的是,近年來,實際下來檢查的稅務機關越來越少。“我們更多的是線上溝通.拿到風險提示後,我們也能感覺到我們的檢查案例似乎越來越少了.”她表示,借助大數據,稅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會越來越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