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標侵權的法律邊界
轉載:29jw.cn
14人看過
2025-09-26 11:43:09
商標作為企業核心的無形資產,承載著商品或服務的來源識別功能。然而,在市場競爭中,商標侵權行為屢禁不止,不僅損害權利人利益,更擾亂市場秩序。
商標侵權的典型案例
1.制售假冒白酒。
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區市場監管局查處五糧液等商標侵權案中,當事人周某某通過非正規渠道購進印有“五糧液”“海之藍”等商標的白酒,累計違法經營額達8.79萬元。經查,其銷售的白酒經廠家辨認均為假冒商品。執法部門不僅沒收全部侵權商品,還對其處以35.17萬元罰款。此案的典型性在于,市場監管部門與公安機關協同作戰,從銷售環節追溯至生產源頭,查清整個制假售假鏈條。當事人因一年內兩次售假被從重處罰,體現了“過罰相當”原則。
2.擅自改裝商品。

上海伯爾梅特公司通過刷漆改色、更換墊片的方式,將正常采購的BERMAD品牌閥門改裝為高價綠色數控電液閥,并對外銷售。經查,其違法經營額合計187.08萬元。執法部門依法沒收侵權閥門17臺,并處以561萬元罰款。此案的特殊性在于,當事人并未直接偽造商標,而是通過改裝商品實質性改變其特性,導致消費者誤認。法院認定,這種行為構成對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侵害,破壞了市場公平競爭環境。
3.網絡直播售假。
四川省白月光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在電商直播平臺以低價銷售假冒“NIKE”“adidas”服裝,累計貨值20余萬元。執法部門在10個直播間內查獲侵權商品19227件,并依法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此案反映了直播電商領域的侵權新特點:通過低價策略吸引消費者,利用直播的即時性和隱蔽性規避監管。市場監管總局在專項執法行動中明確指出,直播平臺經營者需承擔主體責任,對入駐商家資質和商品來源進行嚴格審核。
4.跨區域制假售假。
重慶市銅梁區市場監管局查處侯氏鞋業假冒注冊商標系列案中,當事人非法生產“LV”“Timberland”等品牌鞋具,涉案金額高達1.47億元。執法部門聯合檢察院、公安局成立專案組,查處關聯企業重慶環宇鞋業有限公司、重慶永鼎鞋業有限公司的制假售假行為,現場查扣假冒成品鞋3600雙、鞋材2萬件及商標標識3.3萬個。此案的典型意義在于,執法部門通過“產儲銷”全鏈條打擊,摧毀了一個覆蓋多省市的制假網絡。司法機關對11名犯罪嫌疑人依法追責,體現了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無縫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