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著轉移的備案好處和未備案風險
轉載:29jw.cn
794人看過
2025-09-30 11:10:02
在軟件著作權(軟著)交易市場中,權利轉移的合法性與安全性是開發者與受讓方共同關注的焦點。根據《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及相關司法實踐,軟著權利轉移是否需要備案、備案的法律效力及實務操作要點,需結合法律框架與市場風險綜合判斷。
一、軟著轉移備案的法律框架
1.現行法律未強制要求備案。
2001年修訂的《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廢除了原條例中“軟著轉讓后3個月內未備案則不得對抗第三人”的強制性規定,改為“軟著轉讓合同可以向國務院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認定的軟件登記機構登記”。這意味著,備案不再是合同生效的法定要件,軟著轉讓合同自雙方簽字蓋章后即成立并生效。
2.備案的公示與對抗效力。
(1)公示作用:備案信息通過國家版權局官網公開,可向社會公眾公示權利歸屬狀態,降低交易風險。例如,某企業受讓未備案的軟著后,若原權利人再次轉讓該軟著,受讓方可通過備案記錄證明自身權利的優先性。

(2)對抗第三人:在侵權糾紛中,備案證書可作為權利歸屬的初步證據。某法院曾判決:未備案的軟著受讓方雖持有轉讓合同,但因無法證明權利流轉鏈條,被駁回對侵權方的索賠請求。
二、軟著轉移未備案的風險
1.權利歸屬爭議。
未備案的軟著轉讓會引發多重權利沖突。例如,某開發者將軟著先后轉讓給A、B兩家公司,均未備案。后A公司開發衍生產品,B公司主張權利,法院因無法通過備案信息確定轉讓順序,最終以“誰占有原始代碼”為標準裁決,導致A公司敗訴。
2.維權成本增加。
未備案的軟著在侵權訴訟中需承擔舉證責任。某教育科技公司未備案其在線學習平臺軟著,發現競爭對手抄襲后,需額外提交開發日志、測試記錄等證據證明權利歸屬,訴訟周期延長6個月,直接經濟損失超200萬元。
3.政策資質喪失風險。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雙軟認證等政策均要求有效軟著。某制造業企業因未備案核心產線調度系統軟著,被取消高新技術企業資格,年所得稅率從15%回升至25%,年增加稅負超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