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標買賣的商業價值以及商業風險
轉載:29jw.cn
319人看過
2025-05-12 11:24:40
在知識經濟與品牌競爭交織的時代,商標已從簡單的商品標識蛻變為企業核心資產。買賣商標(商標轉讓)作為一種高效的市場化資源配置手段,正重塑著商業生態——既為初創企業開辟“借船出海”的捷徑,也為資產持有者提供價值變現的通道。
一、商標買賣的商業價值
1.入局者降本增效:跨境電商賣家、網紅品牌、直播電商等新業態對商標需求激增。例如,某家居品牌通過購買現成商標,跳過12-18個月的注冊周期,45天內完成天貓旗艦店開店,節省品牌孵化成本超80萬元。
2.防御性布局升級:頭部企業通過批量收購防御性商標構筑護城河。例如,小米公司名下超1.6萬件商標中,除核心品類外,還覆蓋“米家”“黑米”“紫米”等近似詞,有效遏制“蹭熱度”行為。
3.僵尸商標盤活:我國累計有效商標注冊量突破4600萬件,其中超20%因企業注銷、業務轉型成為“休眠資產”。例如,某企業注銷后,其持有的第30類(食品)商標在阿里資產平臺以8萬元成交,溢價率達300%。
4.投資性囤標降溫:隨著2019年《商標法》新增“不以使用為目的的惡意注冊”條款,職業囤標人年注冊量驟降67%,商標交易市場逐步回歸理性。

二、商標買賣的四大風險
1.權屬迷霧。
(1)案例:某服裝企業購買商標后,因轉讓人未告知其與合伙人存在共有協議,導致交易被法院撤銷,支付30萬元違約金。
(2)避坑指南:通過中國商標網核查商標權屬狀態,要求轉讓人提供《商標共有人同意轉讓聲明》或獨占許可備案記錄。
2.權利瑕疵。
(1)案例:某科技公司因未核查商標質押狀態,支付200萬元后陷入債務糾紛,商標被法院強制執行。
(2)避坑指南:交易前登錄“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核查質押信息,要求轉讓人出具《無質押/許可承諾函》。
3.品類陷阱。
(1)案例:某餐飲企業收購“茶顏”商標后,因未核查第32類(飲料)近似商標,被“茶顏悅色”起訴侵權,最終支付和解金150萬元。
(2)避坑指南:使用權大師“跨類檢索”功能,輸入商標名稱即可一鍵篩查45個類別的近似風險,生成可視化風險地圖。
4.程序瑕疵。
(1)案例:某企業因未公證,錯過“雙十一”品牌推廣窗口期,損失超500萬元銷售額。
(2)避坑指南:簽訂《商標轉讓合同》→ 提交商標局(附公證書)→ 8-10個月公告期→ 核發《核準轉讓證明》,全程建議委托代理機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