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標碰瓷的方式和應對策略

在商業的浩瀚海洋中,商標宛如企業的旗幟,是品牌身份的鮮明標識,承載著企業的聲譽、信譽與市場價值。
一、商標“碰瓷”的方式
1.惡意搶注
一些不法分子或企業,瞄準知名品牌尚未注冊的商標類別或相關近似商標,搶先進行注冊,企圖借此謀取不正當利益。比如,某知名互聯網企業專注于核心業務發展,在拓展新業務領域時,發現其品牌名稱已被別人在新業務對應的商標類別上搶注。搶注者隨后以商標侵權為由,向該企業索要高額的商標轉讓費用或許可使用費用,給企業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和經濟損失。
隨著中國企業國際化步伐的加快,一些國內知名品牌在海外市場遭遇了商標被搶注的尷尬局面。當中國企業準備進入海外市場時,才發現自己的品牌已被別人注冊,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和資金進行商標維權或重新塑造品牌,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國際化戰略推進。
2.近似商標混淆
除了惡意搶注,一些企業還會通過注冊與知名品牌近似的商標,來誤導消費者,搭知名品牌的“便車”。這些近似商標在字形、讀音、含義或外觀設計上與知名品牌商標極為相似,容易讓消費者產生混淆和誤認。例如,市場上曾出現過“康帥傅”方便面、“粵利粵”餅干等近似商標產品,這些產品借助知名品牌的影響力,在市場上獲取了一定的銷量,但卻嚴重損害了知名品牌的聲譽和消費者的利益。
二、應對商標“碰瓷”的措施
1.面對商標“碰瓷”,企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維權。從收集證據、提起商標異議或無效宣告申請,到參與行政訴訟或民事訴訟,整個過程漫長而復雜。然而,正是通過這些艱難的抗爭,企業逐漸增強了商標保護意識,完善了商標管理體系。
2.企業應加強對商標的監測和管理,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的商標侵權行為。例如,華為公司在商標保護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建立了專業的商標管理團隊和監測系統,對全球范圍內的商標動態進行實時監控,有效防范了商標“碰瓷”事件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