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中年人無奈只能“表演”上班!疫情席卷下,毅然選擇艱難創業
轉載:29jw.cn
634人看過
2022-06-28 16:18:13
本人主人公姚夢涵是在2021年的“雙減”后丟掉了工作。
在此之前,她在一家互聯網教育工廠從事學前教育。此前,她的父母從出售房產中給了她數百萬美元進行投資,介紹她投資項目的朋友拒絕退還這筆錢。報警后發現,所謂的朋友們一直在努力打造朋友圈白手起家的人,并一路靠詐騙實現了班級過渡。
姚夢涵失業后,她的丈夫是家里唯一養家糊口的人。催促償還抵押貸款和信用卡債務的短信和電話頻頻響起。一聽到電話鈴響,姚夢涵的心跳加快,手腳冰涼。令人無法忍受的是,她將手機設置為永遠靜音,但賬單仍在源源不斷地涌入。她把自己失業的消息告訴了丈夫,并敦促他對她的岳父母和兩個孩子隱瞞這個消息,他們擠在一個60平方米的破舊小房間里。工作日一到家,她就能讀懂老人臉上毫不掩飾的恐懼:維持現在的生活太緊了,如果一個人失業了,她怎么能繼續下去?

還有更多姚夢涵無法承受的沉重壓力:婆婆身體不好,需要動手術;被別人騙錢,現在租了房子;老大要上學,二幼兒園排名不上;房貸也還上,被騙的百萬要不回來,騙子還逍遙法外。
有一次,姚夢涵站在立交橋上,看著橋下車水馬龍,想象著跳下去會是什么樣子。
遺書已經寫了很久,夾在她的日常素描本中,當她的家人幫她收拾行李時,應該會找到這本書。在這封長信中,她寫到了她對父母的愧疚,對婚姻的遺憾,以及對兩個孩子的不舍。而寫得最多的是對自己的懷疑和否定。
起初,她計劃馬上找到一份工作,并無縫連接。然而,在瀏覽招聘軟件后發現,只有不到30%的職位是為35歲以上的工人保留的。作為二孩母親,她不能長時間出差或加班,因為不能離家太遠,接送孩子上下學。“那么,人們為什么要要我呢?”
她有一位高中同學,曾是一家健身美容公司的董事。中年時,她去了一家安全的國企做HR。她的同學明確告訴她,即使是國企也不會想要35歲以上的女性:那些未婚、沒有孩子的人很有可能在入職后立即結婚并休產假;那些已婚并已經生了孩子的人擔心會生第二個孩子;那些已經生了第二個孩子的人會面臨極其復雜的育兒家務。尤其是目前,家中的少兒網課需要全職看護,家庭普遍犧牲母親的工作。
姚夢涵也在考慮創業,做育兒自媒體,賣掉積累了十多年的幼教經驗。但她只知道如何制作內容,而不知道如何推廣。雖然她每天晚上都在直播間看母嬰秀,但她不知道一個合格的主播如何才能脫穎而出。創業之路仍處于幻想階段。
家里的情況不允許她丟掉工作--在得知她畢生積蓄被騙后,她的父親因為高血壓去了兩次醫院,但因為不想給她帶來心理負擔,所以對她隱瞞了這一點。后來,她從母親那里學到了這一點。所以她根本不敢向父母透露失業的消息。數十萬公公婆婆也被騙了,但畢竟從來沒有問過她這件事。有幾次,姚夢涵感覺婆婆要說話了。就在那一刻,她急忙轉身走進廚房或浴室。婆婆的話似乎被她的背部擋住了,屋子里彌漫著令人窒息的寂靜。
因此,她決定假裝像往常一樣去上班,以此來逃避大蕭條。
但是,為了實現一個謊言,必須說更多的謊言。姚夢涵的父母雖然退休在家,但每天早上看早報,中午看30分鐘新聞,晚上準時播報新聞,吃完飯還會和鄰居聊天。他們發現,政府正在大力整頓課外輔導,鄰居家的孩子去補習班都要躲起來,就焦急地問姚夢涵,她的工作是不是正常。在這一點上,她不得不想出一套聽起來更嚴謹的詞。她告訴父母,自己拿到了一張名為《家庭教育講師》的證書,轉行從事家庭教育內容的研發;家庭教育的同時,國家出臺了專門的法律對其進行規范和鼓勵,并不在“雙減”的范圍內。
“感謝你們帶來的疫情。”姚夢涵說。因為前段時間北京的疫情控制,很多公司都在家辦公,她再也不用像去年那樣每天出門假裝上班,午餐吃的都是咸炒粉。她可以光明正大,但因為公公婆婆在家,她仍然時不時地關上門,假裝在網上工作。“他們可能會認為我是關著門在工作,所以我讓他們去猜測,而不去解釋。”
她也想想象一下職場人的狀態是什么樣的:“關注時事,思考,精力充沛,作為一名一線教師,與孩子們接觸互動。”于是,每天在餐桌上,她都會假扮成一名《打工仔》,講述公司趣聞軼事和教書經歷,讓公公婆婆覺得自己真的在工作。
當她關上門時,她有時會拿起一支碳筆,畫一張簡單的素描。在生了兩個孩子后,姚夢涵幾乎沒有一個人的時間。她還會經常聯系朋友,緩解一些焦慮,或者請別人就她目前的困難情況給她一些意見和建議。她發現,她的許多同齡人,包括她在工作中遇到的那些90后,都失去了工作。她的一個中年朋友曾經經營著一家教學培訓機構,失業后不得不平躺在家里。在家幫他當保姆的母親隱約知道,但每天早上都會在廚房里弄出一聲“叮當”的響聲叫醒他,逼著他出門假裝去上班;她認識的一位“93年的孩子”正在健身房做家教,因為疫情,5月份只有100元的收入。“人們現在怎么養活自己?他們在工作中的表現都像我一樣嗎?的確,有很多失業人員在工作中表現出色,但是由于不同疫情的影響程度導致頻頻倒閉裁員,創業也就成了他們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