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學生網購花光母親12萬手術費,到底錯在家長還是孩子

近日,河北省保定市。村民李先生報警稱,他的孩子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花了120000元購買游戲賬號、手機和衣服,這些本應用于給愛人做腰部手術。民警說,孩子初二的時候比較叛逆。事發后,民警聯系購物平臺客服,告知對方買家為未成年人。經過連日反復協調,除手機等已使用過的物品無法退還外,平臺將依法退還游戲款。
民警說,孩子初二的時候比較叛逆。事發后,民警聯系購物平臺客服,告知對方買家為未成年人。經過連日反復協調,除手機等已使用過的物品無法退還外,平臺將依法退還游戲款,已退還6萬余元。據孩子的父親李先生說,這筆錢應該是用來給他的愛人做腰部手術的。在發現孩子花了網購的手術費后,李先生選擇了報警。
初二學生為母親的手術費花了120000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來歷不明的手機、衣服等貴重物品,家長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放手不管。
事實上,這種情況的出現,不能怪所有的孩子,都怪平臺,而家長責任重大,更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生活、工作、一個學生或一個普通人,如果心智不成熟,不知如何選擇,愚昧進退,是教育失敗的一種表現。
未成年人玩游戲打賞主播的例子很多,而且很多都不是很富裕的家庭。除了直播,游戲平臺容易讓人放縱,家長不及時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也是原因之一。
在網絡時代,成年人和孩子都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誘惑。除了平臺上的實物,還有各種各樣的虛擬產品,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都付出了生產者的時間和體力,都是一種產品,一種商品。對于已經被消費過的虛擬商品,以未成年為由拒付顯然是不合適的。但對于那些叛逆的孩子來說,教訓和毆打顯然是不夠的。
有律師表示,根據《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網絡游戲企業不得為8周歲以下的用戶提供游戲付費服務;同一網絡游戲企業提供的游戲付費服務,8周歲以上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用戶單次充值金額不得超過50元,月累計充值金額不得超過200元。16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用戶,單次充值金額不超過100元,月累計充值金額不超過400元。
在上述情況下,當事人可以要求網絡游戲企業承擔過錯責任,但如果其監護人也無視綁定銀行卡、消費者信息提示和查看手機等環節,也將被判定為過錯。
相關人士表示,提醒家長不要下載游戲或將銀行卡綁定到孩子手機上學習,更要注意重要密碼的保密性。平時注意查看手機,是否有游戲下載或短信提示,尤其是向18歲以下的兒童提供手機時。


